您的位置:鄂州市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 > 信息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我国石漠化土地由增转减
【字号: 】   【复制链接】   【转发】   【纠错】   【打印】   【关闭】    2013年11月15日   
四川泸州11月14日电(记者张文)记者从日前在四川泸州召开的全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第四次省部联席会上获悉:我国石漠化治理工程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石漠化土地面积在2005—2011年期间年均减少16万公顷,实现了由持续增加向净减少的重大转变。
  石漠化综合治理是我国生态建设中的重大课题,涉及长江、珠江流域贵州、广西、云南、四川、重庆、湖南、湖北和广东等8个省份451个县,2.2亿人口。上个世纪8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我国石漠化面积不断扩大。为保护长江、珠江中上游生态环境,加大岩溶地区扶贫力度,我国自2008年以来,先后在300个县启动实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和重点治理工程,累计投入77亿元专项资金,并整合退耕还林等多项强农惠农资金数百亿元。
  截至2011年底,岩溶地区有石漠化土地1200。2万公顷,与2005年相比,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96万公顷,减少了7。4%,年均减少面积16万公顷,年均缩减率为1。27%。
  据介绍,随着石漠化土地面积的减少,岩溶地区植被状况和经济社会状况得到改善。与2005年相比,2011年我国岩溶地区植被盖度增加4。4%,乔木型和灌木型的比例增加2。2%,无植被类型的比例减少0。8%。与2007年相比,2012年我国岩溶地区规划区451个县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据出席会议的专家介绍,尽管我国石漠化治理工程区生态状况开始呈现良性发展态势,但要进一步认清石漠化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目前,治理工程区有166个国家扶贫重点县,贫困人口1797万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全国水平的58%,而且工程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高达217人,是全国人口密度的1。5倍,陡坡耕种、过樵过牧等问题的解决仍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另外,石漠化治理工程建设是在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地区开展的,石漠化土地基岩裸露度高,成土速度十分缓慢,岩石风化成一厘米土层要一万年的时间,而一旦土壤流失以后,要恢复植被就非常困难。


 
鄂州市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7 www.eznccq.com All Right Reserved  
地址:鄂州市鄂城区滨湖西路122号 邮编:436000 电话:027-60698697 传真:027-60698697
网站备案:鄂ICP备13017319号-1 后台管理 技术支持:湖北翔天科技
449 内容页访问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