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温州日报瓯网 从“包产到户”到农业规模经营,温州农村改革一直勇立潮头。如今站在新起点上—— “以前想都不敢想,才几年时间,大部分人都住上新房了。”家住乐清市甸岭下村的章云平,看着村里盖新房的热闹场景,掩饰不住喜悦。就在2013年,他们村有57户村民盖起了新房。而这一切,得益于土地流转,让村民走上了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致富之路。 这是我市农村改革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看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变快了,村容村貌变好了,村民得到的实惠一年胜过一年了。 如今,新一轮农村改革的信号开始显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温州将再次站在改革的“潮头”,拉开新时期农村改革的序幕。 超前探索 黄土地变“金土地” 回顾温州农村30多年的改革历程,市委农办(农业局)农村改革处处长徐炯颇为感慨。在改革开放之初,温州的情况是“三少一差”,即人均耕地少,国家投资少,资源利用少,交通条件差,而温州农村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始起步的。 随着一个个“禁区”的突破,温州也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全国第一:中国第一家实行利率改革的农村信用社、中国第一座农民城、中国第一个股份合作制企业、中国第一个跨国农业公司……2011年,温州在农村综合改革领域再一次获得国家级“通行证”——“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具体承担“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验项目。 借着这股春风,温州农村土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凸显生机。 文成县假日田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老总程海锋就是这一改革的受益者之一。他看中了文成县巨屿镇方前村的一块农田,在当地村民眼里,这块农田是不折不扣的“鸡肋”:只能种些水稻、时令蔬菜,一年到头的产出,还不及在外务工的零头。可对程海锋来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地处“温州大水缸”旁,堪称生态农庄的最佳选址。 而方前村在2011年实行的“地改”,让原本零散的土地具备了规模开发的条件,给他提供了“天时”。在2012年,程海锋就与方前村土地合作社签下了357亩土地,流转期限为15年。 “自己种地赚不了几个钱,让合作社把地租给别人开发,自己收租金就好。”合作社社员刘小云说,以后流转金跟着谷价走,自己在外赚钱,老家的地还能收到“租金”,这样的合作让人满意。 先行先试 激活沉睡“资产” “我们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力度正不断加强,截至2013年11月底,全市已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5379个,组建率达99。5%;有428个村社完成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入册上图’工作。” 徐炯介绍,通过股改、地改,农民土地流转、增收渠道增多,农民、农业、农村都有获益。 如洞头北岙街道城南社区,股改后盘活集体资产,去年村集体资产1000多万元,股民分红达80多万元。还有文成县巨屿镇双尖村,把原来三分田、五分地连片集中,800亩土地统一对外流转招商,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 此外,2013年温州农村产权改革又有一项破冰之举:出台《农村产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从2013年10月1日起,12类农村产权可在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公开交易。这次试水,主要是将农屋从村级交易扩展到县域交易,以及允许宅基地在非城镇户籍中流转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突破。 农村产权资本化图景,开始在人们面前逐步展现。一直以来,我国法律对农民私有房屋的买卖、转让限制严格,禁止转让给外村村民和非农业户口居民。使得这些资产在村民手里“沉睡”着。 据温州市农村产权服务中心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温州产权平台的设置,其面向温州市开展农村房屋所有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租赁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木所有权、山林股权等代理流转交易服务,并提供交易信息咨询。通过该平台,像交易商品房一样,将农民手中沉睡的“资产”激活。 深化推进 使农民享受改革“红利” 为了将农村改革的“试验区”做成“示范区”,市委、市政府立足温州农业农村发展实际,连续第三年出台1号城乡统筹文件,各项改革工作有序推进,效果逐渐显现。 推进农业农村转型发展,根本出路在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新一轮的农村改革释放出信号。借此“东风”,温州又迎来一次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大好机遇。 在近日召开的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要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和农村产权制度,把完善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合作机制作为农村改革的重中之重,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作为农村改革的核心内容,促进农业农村繁荣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站在新的改革起点上,温州如何才能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让农民享受更多的改革“红利”。有业内人士指出,一方面,要继续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尝试,建立健全一整套适合温州实际情况的配套政策,争取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的政策依据,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权益保障。 另一方面,各地的土地确权工作还将进一步进行,包括农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并积极探索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和改制后的体制优势,重点鼓励整村流转,促进连片流转,并及时将成功的土地流转模式进行总结推广。与此同时,还要更多地听取基层和农民的意见,进一步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切实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温州又迎来一次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大好机遇。 在近日召开的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要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和农村产权制度,把完善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合作机制作为农村改革的重中之重,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作为农村改革的核心内容,促进农业农村繁荣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站在新的改革起点上,温州如何才能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让农民享受更多的改革“红利”。有业内人士指出,一方面,要继续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尝试,建立健全一整套适合温州实际情况的配套政策,争取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的政策依据,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权益保障。 另一方面,各地的土地确权工作还将进一步进行,包括农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并积极探索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和改制后的体制优势,重点鼓励整村流转,促进连片流转,并及时将成功的土地流转模式进行总结推广。与此同时,还要更多地听取基层和农民的意见,进一步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切实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